二级导航图标

“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第二期召开首次分组选题开题会

数字记忆 时间 2017-12-27

2017年12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数字记忆”项目)第二期首次分组选题开题会在信息楼209召开。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科带头人冯惠玲教授,项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丹老师,项目执行委员会执行秘书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拥军副教授,项目指导老师加小双担任评审老师,项目执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晴、副主任海薇,项目执行委员会干事甄真、项目辅导员以及全体学员参加本次开题会。会议由海薇老师主持。

分组选题开题会

海薇老师首先简短回顾“数字记忆”项目的往期活动,介绍分组培养方案及选题情况。随后介绍开题会的主旨:学员通过对本组选题及实施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了解计划要旨与培养路径;导师考察各课题组资源的采集、管理呈现方式,对各小组选题的修正和开展给予指导。

“数字记忆”项目首期分组选题共有“历史的对话——探索北京古城墙背后的喜乐与哀愁”“蛛网记忆”“北京的服饰变迁”“北京春节文化及其变迁”和“童瑶里的北京性格”“北京的名人故居”“政务微博的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北京的老行当”八大题目:本次开题会上由八个课题组依次汇报各组课题规划和现阶段实施情况。

“历史的对话——探索北京古城墙背后的喜乐与哀愁”小组从项目研究意义出发分析了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目的,并由目的导向研究计划和创新之处。他们分别就北京城墙的历史渊源提出了由线到点的资料收集方式,在资料收集的完善方面做了充分考虑。他们将以网站平台作为后期的主要展示方式,还提出了创办微信公众号、构思城墙主题漫画。老师提出建议,也可以用明信片的形式保存和传播北京城墙文化。北京城墙是北京自古时成为都城后便一直存在的历史符号,但在向现实的不断让步中,逐渐成为一种亟需保存的记忆。

小组展示

“蛛网记忆“项目组是基于人脸识别与老照片合影人物关联的研究而设计的一个集体照片记忆项目,他们从项目本身的目的出发对项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阶段成果进行简单汇报。他们首先提出该项目是从合影老照片为载体,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寻找不同老照片中人物的联系,然后分别从人物、事件、照片的三个层面互相关联在一起,形成一张记忆网。因其极像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所以起名为”蛛网记忆“。之后由于老照片年代久远,分辨率较低,人脸识别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会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完善该项技术,提高效率和精准度。

小组展示

“北京服饰变迁”小组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预期数字化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展示。他们首先对北京服饰作了简要介绍,强调其文化底蕴及弘扬保护的重要性;接着对“北京服饰变迁”从时代断限和研究对象方面进行了划分和选取,确定了主要的研究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会在之后的调研实践中不断调整改善;最后他们提出了构建相关数字记忆网站的预期成果,并加入了一些小创意,力求能呈现出符合大众要求、有意义、有趣味的数字化平台,生动展现北京城在服饰变迁上的文化记忆与魅力。

小组展示

“北京春节文化及其变迁”小组首先介绍了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种种民俗活动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寄托着我国人民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但在全球化冲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春节的习俗形式呈现出诸多变化,因此研究北京春节文化及其变迁具有特别意义,有利于帮助我们留住“年味”,弘扬传统节日,凝聚民族情感。随后,小组成员又对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做就简要介绍,并对他们的研究方法与特色创新之处做了讲解。最后,该小组对他们初步设想做出的应用程序APP、网页形式等研究成果做了介绍。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该小组期望用数字化的手段讲述北京人的春节故事。

小组展示

“童谣中的北京性格”小组从项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及项目时间进度和预期成果四个方面进行了开题展示。北京童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北京与北京人的记忆。小组对于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展示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项目的实施计划进行了详尽的安排,之后根据项目进展还将作出实时的调整。最终的成果将为一个北京童谣资源库和展示性网站。但通过这次展示与老师的点评,小组也发现一些问题如童谣展示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思考。

小组展示

北京名人故居项目小组从项目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创新特色三方面展开进行了汇报展示。他们首先指出了名人故居在城市文化传承中重要作用,对名人文化故居进行保护并进行文化价值宣传十分重要。他们拟通过数字记忆的手段,对北京名人故居进行文献收集、实际调研等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整合分类存入数据库创建网站,以GIS为展示系统,并以Minecraft构建用户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增添用户对故居的感受,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技术难关,他们也希望在后续的项目开展过程中不断学习,对项目进行详尽的规划,以期能把北京名人故居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小组展示

“政务微博的情感分析与自然语言处理”小组主要从选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政务微博,自然语言处理切入破题,简要介绍了二者的联系及他们的思路,并概括了他们对该项目的进程安排。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人与机器之前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交流的理论,而政务微博则是用于发布信息,倾听民意,服务大众的政府官方网络化平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技术进一步改进政务微博的现行机制,可以有效改善政府与民众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机制。

小组展示

“北京的老行当”小组从项目背景、特色与预期成果的角度出发对项目整体开展情况进行了充分的汇报展示。他们分别从主题网站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和测试反馈阶段进行了概括而全面地介绍,在网站的建设阶段展示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可能遇到的难题以及能想到的现有的解决方案。综合现场老师们给出的指导意见又对网站建设内容作出了积极的改进,力图以北京的老行当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内容来展现北京关于老行当的记忆。老行当记忆的历史重现对于北京记忆而言,实属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组展示

各课题组汇报后,“数字记忆”项目的专题指导老师和技术指导辅导员,针对各课题组选题的口径、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各组继续开展本选题范围内的数字记忆构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冯惠玲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学员们的思路都比较开阔、活跃,都在力求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形式将“记忆”展现出来,这点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

本次开题会在师生的积极交流中落下了帷幕,“数字记忆”项目将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成果呈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