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导航图标

闻道|冯惠玲教授谈“数字记忆与档案资源开发”

数字记忆 时间 2016-11-04

10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惠玲教授做客山大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暨第一期兰台论坛,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数字记忆与档案资源开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办主任,历史文化学院档案系赵爱国教授主持,档案专业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冯教授首先阐述了数字记忆的由来。她谈到现代社会是一个“搬家”的时代,是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迁徙时代。记忆伴随着生活的始终,其保存方法也不断变化。借用阿尔温·托夫勒的观点,记忆的保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脑记忆,内容活泼但不丰富。第二阶段是以图书馆、博物馆为载体的记忆,内容丰富但不活泼。第三阶段即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记忆,记忆的内容变得丰富而活泼。然而,这些依附于网络平台数据,伴随技术的革新与网站的更迭,遭遇前所未有的记忆危机,我们需要加快数字记忆建设,保存当代珍贵记忆。冯惠玲教授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数字记忆建构与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她认为数字记忆具有容量大、易传播、活跃性、抗老化性、包容性等众多优点,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

接下来,冯惠玲教授诠释了档案在数字记忆建构中的角色。一方面,档案是承载记忆的主要文献载体,另一方面,档案也是数字记忆的优质原料,为数字记忆提供丰富素材。关于数字记忆的构建方法,冯教授提出四点意见:主题式组织、跨资源整合、参与式建设、艺术化呈现。她以国内外多个记忆项目为例,展示了数字时代档案馆在资源开发方面进行的精彩尝试,令在座观众大开眼界。最后,她畅谈了利用档案建构数字记忆的价值,包括档案馆资源收益、用户收益、档案人员职业收益等,为同学们开辟了档案学研究的全新视野。

在点评环节,赵爱国教授对冯教授的本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赵教授认为,冯惠玲教授与国际接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实现了档案学研究的“全球化”。他鼓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将实践和理论结合,怀揣创新理念,建立跨学科思维。随后,多位同学就“个人在国家记忆中的作用”“国内档案学发展的制度障碍”,以及“个人记忆的挑选与保存”等问题与冯惠玲教授探讨,冯教授耐心地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