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导航图标

徐拥军,张丹:科研成果如何助力疫情防控

人文北京 时间 2020-02-01

刊发于:财新网,2020-01-30

自2019年12月武汉爆发新冠病毒疫情以来,中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前线医生护士日夜救护,后方也亟需相关科研成果证实、预测疫情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民众防疫提供指导。为此,中国科学家立即响应、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很快取得诸多成果。2020年1月7日确认了新冠病毒是此次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1月10日完成了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检测,1月24日严格证明了病毒的人传人能力并完成了首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检验,从而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取得这些成果的背后,也隐存了一个问题,即科研成果发表与评价机制的缺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月28日,中国学者在国外学术期刊《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共发表5篇有关新冠病毒的论文,还有大概13篇论文以英文发表于bioRxiv免费平台。但是,国内只有《生物信息学》发表了1篇相关论文。而且,中国学者有关新冠病毒防控的科普文章、资政报告等直到最近几天才见诸媒体。

为什么在当前疫情防控争分夺秒时,中国科学家仍然喜欢以论文(尤其是英文论文)形式发表其研究成果?要知道,发表论文从撰文到修改、投稿到审稿、定稿再到最终发表,需要较长时间。若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还需要译成英文,交付大笔版面费;而国内业界又需要交付大笔订阅费后,再将其译成中文才能利用。究其深层原因,还是中国科研成果发表和评价机制有待优化。

一是破“五唯”须更彻底。2018年7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要求“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则强调,要“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将“四唯”发展至“五唯”,点明“清理目的、清理范围与清理方向”。但是,当前破“五唯”仍不彻底,“论文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的观念在学界依旧根深蒂固,许多高等院校因学科、专业评估指标的压力继续实施巨额奖励论文发表的制度。这导致中国学者仍以论文的形式来发表新冠病毒的关键性科研成果,从而未能将疫情防控知识向普通公众迅速传播。因此,破“五唯”仍亟待贯彻到底。“破”之后要“立”,要尽快重构新的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将专利、标准、咨政报告、受人民群众喜欢的科普著作、产生重大效益的技术方案、广泛传播的优质时政评论、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等纳入到科研成果的范围,给予充分认可。

二是科研成果发表应用渠道要拓宽。目前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图书形式公开发表,周期较长、形式单一,且推广应用效果不佳。许多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产生实际价值。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防控、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面前,缺少将科研成果快速直接上报国家卫健委、应急管理部等相关部门的渠道,也缺乏将科研成果正确有效向普通公众传播的途径。而且,中国还缺乏统一、免费的科研成果共享平台。1月28日,维普中文期刊、中国知网宣布为共抗疫情、方便群众,实行免费开放,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此外,中国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成果应用免责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国内学术期刊质量需提升。从中国学者对此次新冠病毒论文发表选刊来看,国外学术期刊吸引力明显高于国内学术期刊,盖因国内学术期刊质量低下,缺乏公信力。2018年1月18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科学出版物“多而乱”“多而差”。近期曝光的《冰川冻土》的“师娘赞”、《银行家》的“父子文”,即是典型例子。因此,中国需尽快加强学术期刊管理、提升学术期刊质量,争取优秀科研成果首先发表于国内,首先应用于国内。

总之,中国科学界要以“服务国家与人民”为根本宗旨,不仅研究成果本身要服务国家与人民,研究成果发表和评价机制也应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国家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