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导航图标

《城市文化范》专访-丁超:“东非、印度都有蝗灾,我们一起了解北京历史上的蝗灾”

人文北京 时间 2020-02-28

来源:北京电台城市管理广播《城市文化范》专访,2020-02-26

撰文:城市文化范

最近,“蝗灾”正在成为东非、印度等地域农民的噩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所称,这一波蝗虫的卵正在发育中,非洲可能在三四月份泛起新的大规模蝗群。而印度政府则预警今年6月印度可能将遭受更严重的灾情。


咱们国家作为几千年农业大国又是怎么抗击蝗灾的呢?北京遭遇过蝗灾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和大家说说北京历史上的蝗灾。

中国历史就是蝗灾斗争史

虫是昆虫纲直翅目蝗科的统称。螽(zhōng)斯、蟋蟀、蝼蛄等物种是蝗虫的近亲,它们多数是植食性的农业害虫。《诗经》中纪录的“螽”就是蝗虫,蝗虫家族很庞大,共有8000多种。中国主要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三个飞蝗亚种:东亚飞蝗漫衍在东部季风区;亚洲飞蝗漫衍在蒙古、新疆干旱区;西藏飞蝗漫衍在青藏高原区。东亚飞蝗漫衍最广泛涉及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这些地域是中国历史展开的主要舞台。


可以说中华文明史也是中华先民与蝗虫的关系史

与蝗灾相关的主要是东亚飞蝗。先民很早就开展了与蝗虫的斗争,先秦时期的文籍《吕氏春秋》说:“蝗螟,农民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意思就是你吃我粮食我就要你的命,如果禾本科植物吃完了,蝗虫饥不择食也会吃。此外,据《晋书 食货志》载:“幽、并、同、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黎民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今天人知道蝗虫是卵白质含量很高的食物,可以烧烤油炸。可是在唐代,人们还认为蝗虫有毒。据《旧唐书》纪录,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食稼。唐太宗在宫苑中捉住蝗虫咒骂说:“人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黎民有过,在予一人,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说完就要吃蝗虫。结果“侍臣恐上致疾,遽谏止之”。李世民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于是李世民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吃蝗虫的天子。

还是在唐代玄宗开元三年(715)到四年(716),山东蝗灾发生,宰相姚崇努力主张捕杀。唐玄宗采取姚崇意见,派遣“捕蝗使”督促各地,接纳挖坑、赶打、火烧、埋葬等措施,平息了蝗灾。仅仅汴州一地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


在历史文献中旱灾与蝗灾往往并称为“旱蝗”。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研究了蝗虫的生活史。在《除蝗疏》中徐光启梳理从春秋到元代所纪录的110蝗灾所发生时间和所在得出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指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


中国历史被蝗虫改写?

蝗灾成为制约历史历程的一项重要因素,有几个历史故事且听剖析。

故事一:

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因连年旱蝗,草原上的匈奴遭受饥馑,人畜死耗泰半于是,匈奴破裂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归附汉朝,与汉族逐渐通化。北匈奴厥后西逃,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欧洲,厥后引起了日耳曼各族大迁徙和西罗马帝国的死亡。

故事二:

元朝末年,发生蝗灾,逼得一个年轻人离家出走,早就了明朝天子。据《明史·太祖本纪》纪录:“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怙恃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由于旱蝗肆虐,饿殍各处,佛寺也得不到施舍,朱元璋被迫出门化缘,从一个“托钵僧”一步步发展为一言九鼎的天子。没有这场淮河流域的蝗灾,朱元璋的人生归宿或许率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或者是有些狡黠的市井无赖。

小小蝗虫真的改变了历史。现在网上新闻说现在印度闹蝗灾,在印巴两国的坚持地域两国军队顾不上坚持,先处置惩罚蝗灾。不管这是真是假,历史上却有先声。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带兵攻打屯兵于濮阳的吕布,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来了,于是双方停战。


北京的蝗灾我们来看看

明成祖朱棣篡位后,接纳了比力有利的治蝗措施。据《明史·成祖本纪》载,永乐十一年九月,朱棣“诏自今郡县官每岁春行视境内蝗蝻害稼即捕绝之,不如诏者二司并罪”。

其时全国的蝗灾灾情趋缓,但北京是蝗灾的高发区。明英宗朱祁镇所在的正统朝可能是最多的,大家熟悉的明神宗朱翊钧所在的万历朝也不少。崇祯帝朱由检是亡国之君,从崇祯八年七月起到十四年六月止。在这快要6年中险些每隔一两年就发生一次大蝗灾。而且集中发生在两京(包罗北京、南京)、山东、河南等统治焦点区。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北京地域的蝗灾最为惨烈。飞蝗来临之时,史称“蝗飞过京师三日,自东南向西北,日为之蔽”。

再来说说清代。据于德源先生《北京灾害史》的研究,清代北京地域发生的有影响的蝗灾。从数量上看似乎比明代少。据统计清代今北京地域共发生蝗灾29次,平均9年发生一次,而明代则是平均5.7年发生一次。


历史上预防治理蝗灾的措施

其实北京那会儿的治理蝗灾手段和历史上也差不多。首先就是火烧烟熏,春秋战国时期有“秉畀炎火”,以火治虫的技术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已接纳。

另有就是农田治理。传统农耕方式中存在着“秋耕”的做法,可以保墒增加土壤肥力,还能有效杀灭种种越冬虫卵。战国时期还用深耕的措施来消除或减轻草害和虫害。

第三就是提高植被笼罩率。蝗虫喜欢在15%-50%植被笼罩率的繁衍生息,当植被笼罩率凌驾 80%不适合蝗虫产卵。另外昔人会提供植被种群的庞大性,蝗虫喜欢啃咬禾本科植物,不喜欢吃豆科、马铃薯、麻类植物。搭配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可以制止泛起“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应对蝗灾固然另有生物防治。鸟类、蛙类、蜘蛛、黑卵蜂、寄生蝇都是蝗虫的天敌,鸡鸭等家禽也是对方蝗虫的利器。听说一只鸡一天可消灭1500只蝗虫。

这里另有一个方法就是农药,这里说的农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农药。在西方农药成产技术流传之前,先民也发现用石灰、硫黄等物质也能杀虫。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有用砒霜搅拌种子预防和杀灭害虫的纪录。清末西方农药开始引入中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农工商部在西直门外乐善园旧址(今北京动物园)开办农事试验场,开始举行植物病虫害、农药方面的试验。

民国时期西方的农药越来越多引入到中国。194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等在666粉剂与毒饵诱杀蝗虫方面的试验取得乐成。新中国建立后农药是敷衍蝗灾的重要技术手段,固然,农药残留及其对生态情况的破坏也不容小觑。

   

连线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学院 副教授 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