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导航图标

徐拥军,王露露:疫情背景下应引导宅文化健康发展

人文北京 时间 2020-03-03

来源|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官方微信公号  2020-03-02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绝大多数人被迫“宅在家里为社会做贡献”,于是线上艺术展、虚拟博物馆、3D动物园、网络游戏、在线综艺节目、网络动漫、在线电影和电视剧等大获发展。这导致基于互联网的宅文化开始崛起,从此前不为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亚文化逐渐变成主流文化,在非常时期开始重塑人们的文化观念与消费习惯。

宅文化最初源自日本,是指深度关注、投身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排斥广泛的知识获取,逃避与外界的交往。总体上,宅文化具有消极、被动的特征,在缺乏恰当引导的情况下,不利于青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开放进步。例如,在日本,与宅文化相伴而来的是一大批青少年成为“御宅族”,这些人沉溺动漫和电子游戏,长年不出门、不工作、不与他人交往。据报道,全日本40-64岁人群中,和家人以外的人超过半年以上没有交流、长年呆在家中的“废宅”约有61.3万人,其中有一多半人“宅龄”超过7年。但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兴起的宅文化却有诸多积极的特征或趋势:

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与此前宅文化的封闭性不同,这次疫情背景下的宅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社交属性。绝大多数被迫宅在家里的人主动积极接收和获取广泛的知识,而非限定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御宅族”的关注点,从动漫、cosplay或者偶像等传统宅元素,开始拓展至文博界、科普界、旅游业、公共空间等新的内容元素。例如,有关新冠肺炎的科普视频、由日本援助所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的古诗词知识、历史上的疫情防治故事等在网上大受欢迎。

二是从虚拟走向现实。此前“御宅族”生活于虚拟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几乎没有交集。这次疫情期间,许多人在虚拟空间上消遣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相当关注。例如,2011年的电影《传染病》最近在iTunes的热门电影榜上突然升至前十名,在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影视榜上也是飙升至第一。再如,在游戏热门榜单中有一款《瘟疫公司》,在这款策略游戏中,玩家们可以在游戏同时认知病毒的进化曲线、传播途径及感染变异方式。《传染病》和《瘟疫公司》无疑是当前疫情在网络上的折射,反映“御宅族”对现实的焦虑与反思,而不像此那样一味地逃离现实。

三是从被动走向主动。此前,宅文化秉持“玻璃心主义”,认为只要与人交往,就会不可避免地给自己带来伤害,因此,主张排斥社交,面对外界消极无为。这一心理特征在国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丧文化”“佛系青年”的出现。而这次疫情暴发之后,“佛系青年”认识自己无法躲避外部威胁、无法逃避社会现实,只能奋起反抗、勇敢面对。所以,我们看到武汉大学学生通过武汉大学官方公众号整合了15位武大师生在抗击疫情过程当中的日记,对他们的突出贡献和无私精神进行宣传,激励读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在bilibili视频网站上从古生物学角度介绍病毒的演化和生理特征,传授病毒预防的方法。他们开始试图主动影响周转的人、改变外部世界。

尽管疫情背景下宅文化出现了上述积极变化,但是其发展仍具有不确定性,也存在转向消极的可能性。因此,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管理、新闻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应高度关注当前的宅文化现象,用心引导其更加健康发展。为此,建议采取以下举措:

第一,借“禁足”倡议消除对宅文化的负面印象,提高“御宅族”的自信与价值感。以前对于“宅”,人们总体上持一种偏负面的评价,也给了“御宅族”一些舆论上的压力,使其缺乏自信,更加不愿意社交。此次,可以借机倡导非常时期的“宅”也是一种贡献,“宅”得住也是一种能力。新闻传媒更多报道一些青年人如何一边“宅”一边通过网络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和事。

第二,提供多元网络交流平台,调动“御宅族”的社交兴趣。不要因为一些非原则性的“擦边球”“言论偏激”而随意封闭微信群、QQ群或其他社交媒体。因为如果缺乏合适的网络社交平台,“御宅族”会更加走向封闭、排斥社交。还应鼓励青年积极在bilibili视频网站、新浪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社交平台上通过创造内容、参与讨论和被点赞而获得价值感。例如,bilibili视频网站在疫情期间开辟了“抗击肺炎”板块,可以鼓励“御宅族”通过制作Vlog视频,分享自己的居家抗疫日常。

第三,提供更丰富更健康的信息资源,控制不良信息内容的泛滥。不少“御宅族”迷恋于一些低级趣味的主播、网红、声优、明星,一些平台为了流量和利益,也有意诱导。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大力提供更丰富更健康的信息资源,例如,免费优质的电子书、学术数据库、慕课、电影记录片、智力游戏等,以吸引“御宅族”;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言行不雅、失信失德的网红、明星应予坚决封杀。

第四,进行议程设置,引导“御宅族”关心现实问题。可以在网上发起一些青年人感兴趣又有一定争辩性的讨论话题,例如,疫情期间,如何既如实报告个人信息又充分保护个人隐私?生活小区如何既方便出入又严控疫情?使“御宅族”从关注虚拟问题慢慢开始关注现实问题。再如,小汤山模式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播的形式鼓励“御宅族”进行“云监工”。

第五,适当控制疫情新闻比例,避免“信息疲劳”等负面效应。整天面对疫情新闻的轰炸,人们容易逐渐失去兴趣以至于麻木无感。应有意识地传播一定比例的与疫情无关的新闻、信息、知识,引导宅人关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种族主义、生态危机、宗教冲突、等等。

第六,公共机构可以通过众包吸引“御宅族”参与相关工作,贡献个人力量。例如,图书馆、档案馆可通过众包邀请“御宅族”帮助进行图书、档案的著录、标引。红十字会可以招募“御宅族”收集捐赠供需方信息。

第七,逐步有序开放公共场所,使线上线下活动结合。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开放进步,最终还是需要引导“御宅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因此,如同当前提倡有序复工复产一样,电影院、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也应考虑尽快开放,恢复运营。

第八,探索“宅经济”和线下经济的融合创新。这次疫情使“宅经济”快速发展。百度数据显示,自1月18日以来,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娱乐与生鲜电商四大行业整体热度环比增长超100%,近30天远程办公需求环比上涨663%。如果“宅经济”和线下经济可以实行融合创新,则中国经济可以为化危为机、快速发展,而中国大众文化也可鼎故革新、健康发展。

作者|徐拥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露露,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朱玉萍 主编|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