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城市广播-城市文化范 2020-03-10
连线嘉宾: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院副教授 丁超
电视剧《安家》正在热播
房屋中介的故事被讲述得
有点热血又有点狗血
作为一部电视剧
《安家》肯定不是最好的良心之作
但也不是最坏的恶心之作
新冠病毒肆虐期间
面对生老病死等沉重难题
人们也需要放松精神
《安家》可以说是给
疫情特殊时期的百姓生活
上了一碟能咂摸出味道的小菜
除了吐槽剧情
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这道小菜里还能咂摸出什么味?
今天我们就请到了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学院副教授丁超
跟大家聊聊
老北京的“安家”故事
城市文化范:房产经理人怎么来的?
丁超:房产经理人这个行当,在古代属于“牙行”,也就是“车船店脚牙”行当之一,牙行,也就是为买卖双方说合的中介,《红楼梦》中称之为“牙子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的牙行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元代有一部讲法律制度的书叫《通治条格》其中记载了至元十年中书省的规定:“今后凡买卖人口、头匹、房屋一切物货,须要牙保人等与卖主、买主明白书写籍贯、住坐去处,仍召知识卖主人或正牙、保人等保管,画完押字,许令成交,然后赴务投税。”这也就是说元代买卖房屋牙人是必须的。
城市文化范:房产经理人的祖师爷是谁?
丁超:茶馆业以唐代陆羽为祖师爷,泥瓦匠以鲁班为开山祖师,那房产中介的祖师爷是谁?房产中介这个行当没有明确的祖师爷,也没有业内公认的行会组织。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崇拜对象。老北京拉房纤的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都要举行聚会,名曰“财神会”,供奉财神爷。虽然没有明确的祖师爷,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牙行的“状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唐代发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安禄山是杂种胡人,起家的行业就是“互市牙郎”。安禄山不做房产中介,其主要业务是“蕃马”,也就是牲畜交易。据说他懂六种“蕃语”,看来,想要做好中介,语言技能很重要。
城市文化范:古代买房限购吗?
丁超:北京古代还真有房子限购。不仅有限购。还有“限建”“限租”和“限住”。比如元代在金中都旧址东北营建大都新城,但是,并非所有居民都可以从金中都旧城迁入新城,当时元朝政府规定:只有权贵富商才有资格在元大都新城买房子置地,这就是一种“限建”。到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施行的是“满汉分居”政策,汉人的“商民人等”迁徙到外城内城留给八旗子弟住,清朝规定旗人的房地产不能“典买”给“民人”,所谓“民人”就是不在八旗的人。
城市文化范:老北京房价什么水平?
丁超:房价水平涉及的时间、货币制度、收入水平等,各种因素太多,很难说老北京房价水平高低。不过,无论什么时候,一般收入水平的人,买房子都是件大事、难事。举一个例子,鲁迅先生1919年,买了八道湾的房子花了3500银元,1923年买了宫门口西三条的房子,花了800银元,这些花费是真金白银,不是一般人就能负担起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中显示:1918年10月,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时候月薪只有8块银元。按照毛泽东的工资水平,不吃不喝要用36年才能买下鲁迅八道湾的房子。毛泽东当时的收入水平肯定不是最低的,像他这样的一般收入水平想在北京买房也不太现实。
城市文化范:什么是老北京眼中的好房子?
丁超:买房子的讲究一是位置适中,不能离工作的地方太远,不能过于偏僻和吵闹;二是讲求建筑质量,这是不论古今都通行的人之常情,老北京的四合院占地面积越大,房间数越多,建筑质量也越好,像是号称“东城之冠”的东四六条崇礼住宅占地近1万平方米,有300多间房子,不用说,这是好房子,但是一般人买不起。从居住的舒适性来说,独门独院的四合院,肯定比大杂院要强,比三合院、独座房要好。老话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买坐北朝南的房子,肯定比倒座房要好。旧时候无论盖房或买房租房,都有风水上的讲究,民间也流传着一些歌诀,譬如“五间厅,三间堂,创后三年必遭殃”。风水有其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就看你自己信不信了。
城市文化范:北京有“老洋房”吗?
丁超:《安家》剧中的徐文昌是上海老洋房业务的专家,那么北京有“老洋房”吗?首先说什么是“洋房”,是按照外国的规划建设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房屋。当然,像明朝晚期国外天主教士在北京建的教堂,即便是没有采用钢筋水泥,也算是洋房。
现在,北京保留了不少优秀的近代建筑大多数都可以称为“老洋房”,像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北大红楼、双清别墅、宣武内的天主教南堂等,这些建筑从外观上一看就是老洋房。不过,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的建筑看起来雕梁画栋、大屋顶形式上像传统建筑,功能上却是现代化的“老洋房”。其它像东城区的协和医学院旧址、海淀区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前门大栅栏商业区,都是优秀“老洋房”的代表。
从历史上看,四百多年前利玛窦建的宣武门礼拜堂可以算是最早的老洋房。除了教堂,清朝乾隆年间的圆明园“西洋楼”,肯定也可以说是老洋房。近代化以以教堂、使馆区、学校、医院为代表的老洋房越来越多,出现了“华洋共存”的建筑景观 。
北洋政府时期,京都市政公所主持的香厂新市区规划建设算得是“老洋房”的集中展示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香厂、虎坊桥一带实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