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导航图标

“数字记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受邀参加第九届科学与文化遗产的数字保存和数字呈现国际会议

数字记忆 时间 2019-12-12

第九届科学与文化遗产的数字保存和数字呈现国际会议(DiPP2019)于2019年9月24日-9月28日保加利亚举办,“数字记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三期(简称“数字记忆三期”)共有9篇论文被会议采纳,其中,项目导师冯惠玲教授等2篇论文、学员共7篇论文被大会录用为IEEC会议论文。

DIPP2019旨在展示数字化、文献、归档、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展示和保护领域的创新成果、研究项目和应用,邀请公共和专业图书馆、博物馆、画廊、档案馆、中心、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参加并交流这一领域的经验、想法、知识和最佳做法。

本次出国参会团队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数字记忆”项目负责人冯惠玲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牛力副教授、王彦妍老师、杨冠灿老师、刘力超老师共5位老师,尧胜男、韩蕾倩2位辅导员,安新宇、周琪、熊千韵、何东奇、王清堂、王潇语等15位数字记忆三期项目成员组成。

9月24日~25日,会议开始前,“数字记忆”三期学员先后前往保加利亚的索菲亚、普罗夫迪夫市和布尔加斯市历史文化遗产与古迹进行参观学习。

数字记忆学员在索菲亚、普罗夫迪夫、布尔加斯参观

9月26日,数字记忆三期成员及带队老师前往保加利亚布尔加斯Expo Center “Flora” 参加DiPP2019 Conference。在国际会议舞台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展现了来自中国、来自人民大学的师生的精彩风貌,并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认可。

数字记忆参会团合影

冯惠玲老师和王彦妍老师在会场的合影

王彦妍老师首先进行展示汇报,主题为《数字记忆: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Digital Memory: A New Paradigm for Cultural Heritage》),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长期保存和呈现的历史和发展,探索了数字记忆研究新范式产生和提出的背景和现状,结合北京记忆项目长期以来在数字记忆领域的探索积累与相关理论,提出了数字记忆方法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呈现的理论框架,总结提出了相应的系统架构模型,这个新范式将有助于文化遗产等领域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

王彦妍老师在发言

林可菁、王潇语同学展示了光绪皇帝大婚的网站建设成果,《京城忆“礼”——光绪帝大婚典礼的文化解读和数字建构》(《Rite in the Forbidden City: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Guangxu Emperor`s Wedding》)。她们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大婚典礼红档》,介绍了光绪帝大婚典礼的全过程,解读典礼流程中的礼仪,分析其背后蕴含的“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文化意义,并以新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和传播中国皇家婚俗文化的魅力。

林可菁同学在发言

王潇语同学在发言

周雨涵同学代表北京老物件小组(《Us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in a Virtual 3D-Museum for Beijing Old Objects》)进行展示汇报,介绍了北京老物件的文化意义,故事化展示方式在建设虚拟博物馆的价值,结合3D技术和故事化的方式在老物件保护上的应用,对如何利用两种技术建设数字3D博物馆做出了详细的展示,同时引入大众参与机制,让老物件不仅走进大众视野,更让它成为公众可参与可贡献的动态发展的文化资源库,最终实现对于老物件所代表的平民记忆的保护和传承。

周雨涵同学在发言

何东奇,王清堂两位同学现场展示他们关于昆曲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工尺传铎——基于昆曲工尺谱的数字教学与大众普及》(《On Inheriting Kungqu Opera——Digital Teaching and Mass Popularization of Gong-Che Notation》)。为适应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需求,项目组将昆曲工尺谱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构建其专属记忆网站,并通过H5等方式达到大众普及的目的,结合音视频,很好地向大家传播了中国昆曲的魅力。

何东奇同学在发言

会议第二天,刘力超老师介绍了与安徽大学档案馆合建项目“安大记忆”中的照片档案数字化保存和展示(《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Institution Photo Archives: the Anhui University Memory Project Experience》)。他详细的展示了项目构建的思路、资料收集和构建过程,并多角度展示了项目成果——安徽大学数字记忆网站。

刘力超老师在发言

接下来,安新宇、周琪做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思考:脊兽项目》(《Further Reflec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AOH Project》)的展示,简单介绍了脊兽的文化内涵之后,选取故宫太和殿脊兽和甘谷脊兽作为资料收集来源,并展示了使用游戏助力其传播和传承的实践。

安新宇同学在发言

周琪同学在发言

张慧琳、张小妹、俞悦和杨洁带来了《基于图像数据库和识别模型的京剧脸谱的数字继承》(《Digital Inheritance of POPF Based on Image Database and Identification Model》)项目的精彩展示。他们制作的WPOPF(京剧脸谱网站)项目使用京剧脸谱的16种谱式的图像来设计图像数据库并建立识别模型,以期相关公众揭示京剧脸谱的丰富内涵,有助于京剧脸谱的保存和继承。

张慧琳、张小妹、俞悦和杨洁几位同学在发言

此外,27日下午,数字记忆团队教师受邀与会议主办方在布尔加斯市政府举行的交流座谈会,来自当地市政府、布尔加斯大学、博物馆、图书馆以及保加利亚科学院数学信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布尔加斯副市长Ruska Boyadzhieva介绍了当地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方面所做的项目以及取得的成果。布尔加斯大学校长Magdalena Mitkova教授介绍了学校的历史、人员以及学科等基本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冯惠玲代表团队介绍了人民大学在数字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探索和努力,重点介绍了北京记忆项目以及本次学生团队所在的“数字记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并对本次会议主办方细致认真的组织表达了感谢。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牛力副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基本情况,介绍了作为iSchool成员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沿革、学科发展以及所取得的学科建设成果,并邀请对方参加2021年在北京举办的iConference国际会议。

数字记忆教师团队与当地学者交谈

9月28日,会议最后一天,谭悦和熊千韵带来了妙趣横生的《娱教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北京童谣娱教游戏项目》(《Designing Edutainment Gam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BNREG Project》)展示。她们有条理地介绍了“北京童谣”的项目背景、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和包括游戏目标、游戏框架、游戏实施和游戏测试在内的游戏设计过程,并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娱教游戏设计和应用中的挑战。

熊千韵同学在发言

谭悦同学在发言

梁媛同学带来了《文化学习和创造性产品定制的微型程序》(《Designing a Mini-Program for Culture Learning and Creative Product Customization: DIY RADP》)的项目设计,该项目以中国皇家元素为例,探讨文化学习与文化创意产品定制的整体社会经济框架以及迄今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梁媛同学在发言

至此,数字记忆三期学员入选论文的展示已全部完成,为期三天的2019年第九届科学与文化遗产的数字保存和数字呈现国际会议也接近尾声。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展示自己努力的成果,让团队成员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这次参会无疑是收获满满的一次难忘旅程。

第九届科学与文化遗产的数字保存和数字呈现国际会议(DiPP2019)于2019年9月24日-9月28日保加利亚举办,“数字记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三期(简称“数字记忆三期”)共有9篇论文被会议采纳,其中,项目导师冯惠玲教授等2篇论文、学员共7篇论文被大会录用为IEEC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