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导航图标

让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文化和合共生

人文北京 时间 2022-11-28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文钊

多位专家在“首届天坛文明对话暨世界文明与奥林匹克论坛”上表示,此次论坛的举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和平发展,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李树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以“人文奥运”理念讲中国故事

“人文奥运”是双奥留给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文化底蕴、大众广泛参与等价值观是中国的、奥林匹克的,也是人类的共同的美好愿景。这种跨文化融合促进了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并产生了良好的奥运效益和影响。

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期间,北京改善了体育参与的社会软环境,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气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北京冬奥期间,人文奥运理念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体育强国战略”等重大体育战略或目标的理念相合,推动中国体育价值观向关爱个体健康、关爱大众参与的人文精神转化。

以奥林匹克为桥梁讲好中国故事是后北京冬奥会时期可持续性开发双奥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把中国故事生动鲜活地翻译给全世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中国之美”的总体定位、“中国之治”的内容建构和“中国之声”的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具体而言,首先应该突出“中国特色”、满怀“文化自信”、运用“立体思维”讲好中国故事;其次,中国故事需要进行故事内容的结构化梳理,从“价值理念”“双奥特色”“人民体育”三个方面建立特色化中国故事的“内容架构”,讲好“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的中国故事。最后,应着力创新“中国之声”,拓展多元化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从“叙事主体”“叙事场域”“叙事话语”和“叙事平台”四个角度增强中国故事影响力。

“人文奥运”的成功经验表明,奥林匹克文化的中国传播首先应找到一个重要的文化结合点,一个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共同的文化内涵,塑造中西文化融合与传播的共同语境。在此基础上,增强跨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表现力、传播力,应用系统化的传播手段和多元化的传播路径讲好中国的奥林匹克故事。

姬德强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社交媒体时代中的奥林匹克

21世纪,社交媒体成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崭新平台。全球体育运动的媒介化与社交化交相辉映,拓宽了用户参与奥林匹克文化讨论和分享的疆界,也推动着奥林匹克文化实现从媒介仪式向生活方式的转变。多元的传播主体正在打造着奥林匹克文化的多维意义空间。

首先,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奥林匹克相关群体都能发声,呈现出奥运故事全球共讲的新生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乃至平衡着奥委会和媒体机构主导的传播格局,使得奥运文化传播趋向更加多元、立体和包容的未来。于是,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也成为奥运会官方传播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供了社交和数字媒体指南。

其次,社交媒体的网络化使得奥林匹克文化传播超越了“媒体-受众”的单向逻辑,更多的人际对话和群体互动正在推动着奥林匹克文化进一步下沉到日常生活空间,嵌入到社会生活领域。正如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借助社交媒体所展示的别样的、内部的奥运故事一样,创造了与全球用户互动的新空间。

再次,社交媒体的平台化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维服务的可能。除官方发布之外,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奥林匹克的知识共享平台、互动服务平台、社群交往平台,以及产品推广平台等。北京冬奥会期间的冰墩墩现象,恰恰凸显出这一平台化进程对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产业的强力推动。借力社交平台,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正在走向更加立体和更加智能的未来。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社交平台都呈现出基于多维交往的共建与共享精神,而这一精神与奥林匹克文化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正向互动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奥林匹克文化全球传播中,社交平台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季燕京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秘书长、首都文明工程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奥林匹克,文明缘分的天空

所谓“缘分”,这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就是人类基于共同价值的相遇、相知、相亲、相守,乃至于相爱、相伴的可实现性,也就是各种文化存在相通的必然性和互联的偶然性之统一。在中国人眼中,没有共同价值便没有“缘分”。

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价值最早被历史明确为距今3000多年前:在古希腊,以代表天道的宙斯为最高神祇的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在古中国,以祭天为最高仪式的周礼成为东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价值即缘分就开始了。

公元前770年,中国的东周时期开始,有140多个封邦联合体,史称诸侯国;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一个城邦奥林匹亚举行,古希腊时有200多个城邦联合体,史称城邦国家。于是,追求和平与公平等共同价值的东西方文明的缘分就这样奠定了。

在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为代表的中国人在西域的中亚接触到了希腊化的文化;而后,拥有奥林匹克运动的古罗马文明与拥有发达体育文化的大汉文明有了真实的交集和交往。这显示了通过奥林匹克文化实现东西方文明缘分的预期性,中国人叫“伏笔”。

过了2000年的1908年,第四届现代奥运会在伦敦举办,之后在中国就有人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其中最重要的一问是何时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彰显了中国人这种对奥林匹克缘分的追求,简称奥运情缘,当时叫奥运梦想。

又过了100年,2008年北京举办了第28届奥运会,中国人的奥运梦想终于实现。2022年北京举办第24届冬奥会,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形成了东西方文明缘分的又一次高潮,出现了奥林匹克缘分“铁三角”的态势:希腊雅典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法国巴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中国北京作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互动中心——这是奥林匹克文化创新发展的三座重要标志城市。

回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30年的历史进程,这是不断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文明寻梦过程,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与趋势。

最后再定义什么是奥运情缘,什么是文明缘分的时空,这就是追求和平与友谊、平等与尊重、快乐与卓越、交流和团结的共同价值及其“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实现目标。这些正是全球实现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民主、自由与人权的基础价值。

王丽萍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奥运冠军的奥林匹克梦想

我的奥林匹克故事还要从我出生时说起。曾经,我只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姑娘,儿时的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从未想过体育会改变我的人生,改变我的命运。

从13岁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家乡,踏上体育这条路,就注定了我只能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金牌的背后是汗水和泪水的浇灌,荣誉的背后是坚持和不放弃的诠释。

在我17年的竞技体育生涯中,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挣扎徘徊,也不知道有多少次累到崩溃,趴在跑道上号啕大哭,想要彻底放弃竞走事业。

但因为儿时的梦想和奥运的目标一直激励着我,再苦再难再累都要选择坚持下去。曾经的竞技赛场,奥林匹克精神对我而言,就是在实现奥运夺冠的过程中永不言弃,顽强拼搏,历经失败后的不气馁,收获成功后的骄傲。

退役后奥林匹克精神于我而言是一份传承,一份延续。

无论是担任教练所带的队员,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时刻,还是作为全民健身推广者去传授自己的体育经验,分享运动心得,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和传承着这份体育精神。体育带给我无限的力量和能量,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将伴随我的一生。

(原文刊载于《新京报》2022年11月28日第012版)